对于文章的“讨论”部分,应该避免简单一直重复结果部分的数据,在讨论这部分中,应该更多的是对结果进行解读,并且说明产生的研究结果对该领域的影响,这样才能充分展现作者的学术水平。
在第一段之后,你应更详细地解读研究结果。其中,你也应讨论任何意料之外的发现,并尽可能的解释清楚原因。
1、“使用提纲
在回顾稿件内容时,可参阅提纲。拟在“讨论”部分(特别是在“结论”部分)着重讨论的观点,应与“导言”中阐述的观点前后呼应。可把“讨论”分成三个部分:
1) “讨论”的开头部分应首先重申你研究主题以及拟解决的问题。这样做是有意义的,因为有些读者并未完整读过“导言”,因此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信息。因此,不妨在此重述研究背景。然后,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什么及其解决了什么问题;随后,总结关键的研究发现,以支持你的结论。
2) 在“讨论”的中间部分,应详细讨论研究结果的相关性。你应解释本研究的结果与既往发表的论文相比处于何种地位、是否存在任何意外的结果以及本研究有何优点和局限性。
3) 在“讨论”的结尾部分,多着重说明本研究对该领域有哪些推动作用。为此,首先应复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然后阐述其在本领域的意义,最后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你可以建议读者共同来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这有利于提升你的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的影响力,并增加论文的引用率。
2、“背景的重要性”
当解读研究结果时,可将其放在一定的背景(context,即本领域已知的知识)下展开讨论。要避免写支持你的文章观点的文章。如果其他已发表的证据与你的结果并不一致,你应明确承认存在这种差异,并提出解释(而不是试图忽略它),这样做有助于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审稿人一般都非常了解涉及本主题的相关文献,并希望作者能就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并展开不偏不倚的讨论。
3、“意义”
在讨论研究结果的意义时,你可不妨再次站在读者的立场,并努力向他们解释为何你的研究结果是很有意义的。你应明确尚存在哪些有待弥补的知识空白,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也许你和你的同事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相关问题。或者,你可以邀请其他科研人员探讨这些课题。你也可以探讨一下你的研究结果是否可推广到其他地点或其他人群。
在对进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时,请基于本领域的知识做到具体化。避免使用大而无当的语句,如“Further studies are now needed to confirm our findings.”。期刊编辑特别感兴趣的是:某篇论文可引发一系列的文章,而不仅仅是单篇孤立的论文。
4、“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任何研究,无论其立论是否坚实或样本量是否很大,将会有一定的缺陷。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则能显示你掌握了本领域的专门知识。可在一、两个自然段中对本优势的优势和局限性展开讨论,使之与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区别开来。如果你未阐述研究的局限性,审稿人也会在审稿意见中标出来,并且让你补上去。如果由审稿人来告诉你存在哪些局限性,就会对你的研究有疑问,这可能会对审稿过程造成负面影响。明确承认研究存在局限性,这不仅不会贬低稿件的质量,反而会让审稿人刮目相看。
5、“结论
“讨论”的最后一段应该是结论性的陈述,用于总结研究结果及其意义,并注明要展开哪些进一步的实验。在部分期刊中,结论是一个单独的部分,专设标题进行分隔。虽然你应充分阐明本研究的影响,但是不要夸夸其谈,应确保你的结论与前文所述的目标相对应,并且与你所用的方法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