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预后及预后因素
预后是指对某种疾病的可能结局或后果的预测,以及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预后研究是关于疾病各种结局发生概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预后因素(prognostic factors)与危险因素有相似之处,即都可以通过队列研究进行评估,但也有本质的区别:预后因素是在已经患病的患者中与疾病过程和结局有关的因素,而危险因素是作用于健康人,能增加患病危险性的因素;预后因素描述的是相对频繁的事件,而危险因素预计的是低概率事件。有些因素可以即是预后因素又是危险因素,有些因素只是预后因素而与疾病的发生无关,有些因素只是危险因素而与疾病的预后无关。
二、疾病的自然史及病程
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是指不给任何治疗干预措施情况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疾病的自然史包括四个时期:(1)生物学发病期(biologic onset stage)是指病原体或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引起有关脏器的生物学反应,造成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很难用一般临床检查手段发现疾病的存在;(2)亚临床期(subclinical stage),又称临床前期,是指病变脏器损害加重,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如果采取某些特异性高及灵敏性好的检查手段,可以早期发现疾病;(3)临床期(clinical stage),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解剖上的改变和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此时可做出诊断;(4)结局(outcome),疾病经历了上述过程,发展到终末的结局。
病程(clinical course)是指疾病的临床期,即首次出现症状和体征,一直到最后结局所经历的全过程,其中可经历各种不同医疗干预措施,是临床医生最为关心的时期。
三、常见的预后因素
1.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身体素质: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
2.疾病本身的特点:有些自限性疾病,无需特别的治疗也可自愈,如上呼吸道感染、复发性口疮等;有些疾病经过及时的干预治疗预后良好,如早期龋病、牙龈炎的治疗等;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则预后较差。疾病的某些因素也可影响疾病的预后,如牙周病病人探诊出血,糖尿病病人尿糖控制差等。
3.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收入的高低,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对疾病预后有明显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受教育程度高、营养膳食好的患者则预后较好。
4.个性特征(心理因素)和身体素质:心理脆弱、敏感多疑的人,预后较差。
5.依从性:依从性好,则预后较好,反之较差。
6.医疗条件:医疗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专科医院、三级医院、教学医院和省市级医院的预后较好。
四、 预后研究常用设计方案
1.队列研究:是预后研究的最佳设计方案,能显示与预后因素有关的结局变化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1)可以追踪一个或多个队列;(2)有明确的疾病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3)采用客观的疾病终点指标,两组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必要时可采用盲法判断;(4)研究的随访时间要足够长,防止队列中失访人数过多而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如果结局事件在很长时间后发生,或者结局发生率很低,随访时间就需很长,样本量大,导致研究费用增加;有时要客观地确定结局,测量是比较困难的。
2.病例对照研究:是预后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案,根据疾病的不同结局,而将病例分别作为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追溯产生该种结局的有关影响因素。
3.横断面研究:横断面调查疾病的结局及可能的预后因素,无时间先后顺序,只能说明结局和预后因素可能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