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 与IF(IF, 影响因子)
SCI 是覆盖多学科的一种综合性的检索工具,涵盖比《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CA)更宽的科学领域。它不仅收录论文的题目、摘要,还收录论文和期刊的被引证资料,因而具有文献检索和评估期刊、论文影响力、科研绩效的双重功能。
只有刊登在SCI源期刊(source journal)上的论文,才能被SCI收录,评估期刊影响力的一个定量指标是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
2. 影响因子的定义与计算 影响因子的意义和作用
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的最重要的量化指标之一。在某一特定年份,某一期刊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的度量,具体计算:该年引证该刊前2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2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
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较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和编辑吸引较好论文的能力,即高影响因子的刊物具有较高的“显示度”(High visibility, 刊物有广泛的读者群)和“影响”(impact, 刊物被使用的概率较大),因而吸引相关学科中优秀论文的能力较强,稿源相对较多,可严格筛选,充分保证论文的质量。
3.How to increase the IF(影响因素)
靠论文的高质量吸引和建立稳定的较大的读者群
出版时滞较短(即出版周期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成果(论文),先发表被引的可能性更大,乃至被转引。
4. 另几项重要的引证指标
(1)总被引频次(Total Citations)
特定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在某年被其他期刊(包括本刊)引用的总次数。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次数的最直接指标。
(2)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
某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载文在学术界引起的反应速度,指标愈高,反响愈快。
(3)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特定期刊在某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中,较新的一半是距离现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是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和期刊影响力久远程度的一种指标。
(4)对影响因子的认识(局限性)
• IF 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并非是因期刊的质量在变化。
• IF 与期刊所属学科的特性有关,如:学科领域的大小、相关学科的多少、活跃程度(这将涉及读者群规模)学科自身的性质,如纯思维性的学科(数学)和实验科学的引证有各自的规律。即属不同学科期刊的IF, 缺乏可比性。
• 期刊的IF并不能反映其中每篇论文的实际被引证频次,同刊所载论文的质量有高有低,即论文相对于刊物来说,并不意味着“免费搭车”(free ride)。
•“影响因子不应作为人的评价的替代物。”IF 不是评价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而是评价期刊的一个相对的宏观指标。